臧克家《有的人》:一首诗道尽人生两种境界

臧克家《有的人》为何能引发共鸣?

“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。”臧克家的这首《有的人》开篇就直击人心,用简洁有力的对比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。这首诗创作于1949年,却跨越时空,至今仍能引发广泛共鸣。究竟是什么让它具有如此持久的生活力?

臧克家通过”活着/死了”、”骑在人民头上/俯下身子”、”刻入石头/作野草”等鲜明对比,揭示了人生的两种选择:一种是自私自利、压迫他人;一种是甘于奉献、服务大众。诗中那些为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,即使生活结束,灵魂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。

诗中两种人的命运对比

臧克家小编认为‘有的人’里面描绘的第一种人是”骑在人民头上”的压迫者,他们高喊”我多辉煌”,把名字刻入石头追求不朽,活着只为满足私欲。然而诗中预言了他们的结局:”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”,”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”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种人,他们”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”,”情愿作野草”,活着是为了”多数人更好地活”。臧克家用”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”这样充满生活力的意象,预言了这种灵魂将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
臧克家诗歌的现实意义

为什么一首创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,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?由于臧克家《有的人》揭示的是永恒的人性命题。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,我们是否还在追求那些真正有价格的物品?是为个人名利奔波,还是为社会创新价格?

诗中”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,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,很高”的预言,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验证。从古至今,那些真正被人民铭记的,从来不是自封的辉煌者,而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。

怎样领会诗中的”生死”观

臧克家《有的人》最震撼之处在于重新定义了生死。生理上的存活不等于真正的”活着”,肉体的消亡也不意味着灵魂的终结。诗中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”的论断,让我们思索: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活过?

当我们看到10岁的杜若曦朗诵这首诗时,更能感受到这种灵魂的传承。一代代人诵读《有的人》,其实是在传递一种价格观:生活的价格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为他人、为社会创新了什么。

臧克家诗歌的现代启示

重读臧克家《有的人》,不禁要问自己:我想成为诗中的哪一种人?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,这首诗犹如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内心诚实的选择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”不朽”不在石碑上,而在大众心中;不是靠标榜获得,而是靠奉献赢得。

或许,这就是臧克家《有的人》历久弥新的秘密——它用诗意的语言,道出了生活最本质的真相。当我们面临人生抉择时,这首诗总能给出最清晰的指引:做那个”俯下身子”的人,你的生活将如野草般,春风吹又生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